施训鹏教授应邀进行主题授课

发布者:张可发布时间:2022-06-15浏览次数:10


2022610日下午,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讲座教授施训鹏教授在文澴楼215为我院西方经济学专业同学进行了“一带一路案例研究””两大与能源经济学相关的线上主题授课。

施教授在分享碳中和主题时,首先介绍了国际社会在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过程中所达成的一些基础性条约以及为达成1.5度全球温控目标各国所做出的努力。施教授指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在减碳方面的期望更高,导致中国能源转型政策调整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施教授认为气候变化并非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经济发展问题,并运用经济学逻辑说明全球低碳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难点,首先碳排放作为一种公共品具有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其次,各国的碳排放责任与权利分配纠缠不清;再者,低碳发展在决策过程中需对经济、安全与环境三方面因素进行权衡,提升了决策的复杂性;最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政策等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减排的成本及收益的不确定性。施教授针对上述难点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在气候变化是人类行为导致的背景下,产业转移作为国家层面减碳的重要手段是对此背景解释的证据支撑。随后,施教授具体分析了各国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影响的变迁史,如今一带一路经济区的打造宣告了产业转移的中国时代的到来。产业转移给输入国带来全球资本、全球供应链的好处时,给输入国也带来了牺牲生物多样性的弊端。由于产业转移所具有的两面性导致输入国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更多担心其带来的环境弊端,因此如何解释好产业转移给他国带来的好处显得尤为重要。据此,施教授分享了数篇一带一路与环境变化研究相关的论文。就中国来说,从中国进口有利于环境改善,而向中国出口不利于环境改善,提示我们应注意投资与贸易结构。总体来说,一带一路导致环境恶化并没有实证证据,通过能源贸易和区域合作,一带一路有能力促进环境改善。同时施教授也提出我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应采用包容性的方法、尊重所在国的需求。

通过施教师的精彩讲解,在场学生在确定未来学术研究方向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提升了学术素养,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