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本科教育质量朝一流突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2-27浏览次数:56

记者 陈博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文,批准经济学院申报的由卢现祥教授负责建设的“经济学专业”为全国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由廖涵教授负责建设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立项,分别拔付建设经费20万元和50万元;加之先前批准的“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示范中心”(我校“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实验室”参与其中),我校经济学院在2007年度国家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共有三项中标。

特色取胜

教育部2007年1月正式宣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该工程包含多个类别,由各高校根据要求和自身实际,进行项目申报。经济学院副院长廖涵教授说,经济学院申报经济学专业为全国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申报建设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过教育部组织专家网上打分筛选、会议评审等严格规范程序后获得批准。

廖涵说,能够在强手如林的高校中取得这样的胜利,得益于学校业已形成的“融通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理念以及经济学专业建设的历史基础。在申报报告中,卢现祥教授和廖涵教授都突出我校经、法、管主干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的鲜明特色和办学成效。

正是这些鲜明的特色再加上我校经济学科本来就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在业界具备一定的地位,令专家耳目一新,我校从而得以脱颖而出。

据了解,在此次批准的国家级第一类、第二类特色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中,涉及经济学专业建设项目的共有22个,分属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0所高校,其中绝大部分为国内一流名校。这三项国家级本科教育重量工程项目获得立项,标志着我校经济学院的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争创一流

廖涵说,经济学学科获得国家力度如此大的资助,前所未有,这体现了国家对于本科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我校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是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认可。

“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一项使命。”廖涵表示,经济学院将借助跻身经济学教育主流行列的契机,积极探索我校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全院师生的讨论,学院上下形成共识,无论是人才市场需求还是社会发展,都需要复合型人才。廖涵强调,经济学特色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确立以培养高层次的,具有经、法、管知识结构复合型,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构筑以“知识复合型”、“能力复合型”、“机制多元化”三大模块构成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法学通论》实现学生在经济、管理和法学三方面的知识交叉融合,以设立多种模块选修课程体系,以及辅修双学位、国际合作办学等教学管理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经济学院将努力实现经济学专业的回归,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型,”廖涵说,“一是要开设一些交叉课程,二是突出现有经济史等优势专业,使之成为我校经济学子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鲜明特色,三是更加注重实行“全人教育”,避免学生成为单纯的‘就业机器’。回归主流,争创一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报2008年3月10日第二版》